岳庙,岳飞唯一的生祠

2023-08-23 21:10:46  A+ A-
1101-01.jpg
 
1101-02.jpg
 
来源: 靖江日报 日期:2018-10-13 10:00
(作者:全媒体记者夏国耀 摄影盛义    责任编辑:徐晗)
 
       “栀栀花,朵朵开,老百姓最爱岳元帅;初一月半都烧香,国泰民安没灾害”“东南风起浪滔滔,老百姓岳庙把香烧;你磕头来他作揖,一直流传到今朝”……在我市生祠镇,首首描写岳飞与岳庙的山歌民谣从古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八百多年前,靖江先民为岳飞生前建祠,如今,这座岳庙不仅为整座城市留下了精忠报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逐步对外展示着靖江人民传承岳飞精神的城市情怀。
       来到生祠中街偏西的团河边,可见宋式风格、敦重庄严的岳庙。就在前不久的国庆,岳庙迎来了安徽、四川和武汉、温州等地岳飞宗亲的组团拜谒、鞠躬追思。记者寻着岳飞宗亲们的足迹寻访,行走于岳庙,细细品味。两座古石狮守于岳庙门前,叩开朱红大门,大殿气势恢宏,直扑眼帘,岳飞坐像置于正中,神态英武,表情肃穆,仿佛决战前夕凝神苦思,又像察访民情后忧心似焚。坐像背面整幅《满江红》气势磅礴,两侧则有岳飞八裨将浮雕。后殿为思岳轩,由文化回廊连接两殿,回廊曲折,廊中有岳飞手迹石碑,李纲、韩世忠、钱振煌等书法石刻,双龙壁、石狮等文物,诉说着南宋年间那个荡气回肠的英雄传说。
       走访生祠老街,年长的老人们会告诉来访者,这座岳庙的现状辉煌背后,经历过屡建屡废、屡废屡建的历史坎坷与人文坚守。
       老人们讲起一段起源故事,耳熟能详。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南迁时候,将跟随他而来的中原百姓安顿在这片土地,老百姓为了纪念岳飞,在他生前建了一座祠堂,大家就地取材,合力用芦竹、木材等搭起最初的庙堂。悠久的岳庙比靖江建县还早300多年,在随后的漫长800余年间,三茅殿、岳武穆祠、三义祠、鄂王生祠都曾是它的称呼。古岳庙原址在现址东四五百米处,位于生祠东街南、团河边,东靠大靖港,约为生祠老粮管所的所在地。
       在明代建县后的史料及民间讲传中,古岳庙在明代曾以岳飞为主神像,同时供奉着岳飞、关羽、张巡三人。自清光绪中后期起,岳庙进入了多次修缮、迁址的历史阶段。1887年,时任知县修整岳庙,庙宇规模达到三进,大门外增“甘露亭”,殿内建神龛,塑岳飞像,梁悬“精忠贯日”匾额,也立刘关张神像三尊及一些道佛神像。
       “这些场景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身边的长辈们都见到过,常常讲给我们听。”年近八旬的生祠镇老教育工作者鞠振华是我市岳飞文化研究会会员,他告诉记者,1932年,岳庙年久失修,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先驱者刘国钧回乡捐资重修,其间遍搜岳王画像及书法墨迹,并延请钱振锽先生作《岳忠武王祠碑》及榜书“精忠报国”四字,一一镌刻立碑,岳庙规制初成。自此,刘国钧及其女刘璧如先后多次修缮、重建岳庙。岳庙于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因斗争的战略需要被破拆。随后的岳庙西移易地重建发生在1962年,为刘国钧让出善余恒布厂旧址所建,新庙规模气势大过旧庙,即为现今岳庙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破四旧,让岳庙再次遭到破坏,文物散失。1985年,刘璧如启动大规模修缮、文物搜集,古庙劫后重生。
       岳庙自古与当地育人紧密相连,1985年、1986年成了岳飞文化在当地教育、文化方面取得飞跃发展的重要年份。鞠振华说,在数次修建和易址中,百姓们纷纷出力、出车,热情支援,因弘扬岳飞精神而众人凝聚一心的盛大场面,让他至今难忘。翌年工程竣工后,生祠男女老少的激情喜悦喷薄而出,生祠镇中心小学组织了五百学生合诵、吟唱《满江红》。学生们统一穿着校服,在岳庙落成典礼现场,为全镇、全市人民上演了靖江第一次岳文化大合诵,甚为壮观,撼动人心。
       此后,生小的红领巾“小导游”在岳庙内连续“在岗”十多年,逾万人次学生参与,小学生每周走进岳庙打扫除尘,当时扬州市级少先队现场活动落户靖江。生小“学习岳飞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夺得全国少先队“创造杯”。生小以忠孝文化育人,岳飞文化在校内灵动流淌、结果丰硕。重建的思岳桥和文化广场融为一体,缅怀岳飞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2015年,经过一番修缮,岳庙增加回廊刻碑、岳飞手迹石碑以及李纲、韩世忠等书法石刻。2017年我市举办首届岳飞文化节,成立市岳飞文化研究会,吸引了国内岳飞宗亲对靖江的关注……
       如今,置身生祠老街,人人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不经意间唤起自己心里对靖江“原乡”的认知、对岳飞精神的传承、对乡情故土的铭记。靖江人是岳飞将军的精神后裔,800多年来,靖江人民一直牢牢传承着岳飞文化,当下,全市正继往开来,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美丽开放。
分享到:

岳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