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后裔®

首页 > 名家名篇
我要投稿

岳飞书《出师表》乃真品

作者:姜元宏
字体:
发布时间:2012-01-17 10:19:13
来源:

―与王曾瑜先生“伪托”说辩

       王曾瑜先生在«岳飞研究»第二卷中发表了一篇«札记五题»文章,其中一题“传世岳飞书«出师表»系伪托”。我拜读此短文后,觉得否定的证据不足,没有说服力,自然让人难以置信了。请看王先生在文章中否定«出师表»是岳飞所书的理由:
       一、“从时间上看,岳飞显然并无自鄂州北上邓州南阳县之可能”。«出师表»“跋”文中,岳飞讲“绍兴八年八月望前”书写的,但岳飞给宋廷的奏请中讲:“臣已择今月十二日起发,于江、池州行在奏事。”王先生认定“当年八月十五日前,岳飞已奉命离开鄂州”,«出师表»“应为后人伪托无疑”。
       二、王先生引用邓广铭先生所著«岳飞传»中的评白:“岳飞青少年期内未结翰墨因缘,其军营所发书简必多由幕僚代笔,也许这书简中的三处签名是岳飞亲笔所写”。
       三、说岳飞书《出师表》石刻出“在明代后期”,此前书中无记载。
       四、说岳飞书出师表与邓《岳飞传》中岳飞两书简“笔迹”之不同,包括“飞”字署名之不同。
       五、说岳珂没有搜集到。
 
真迹辩一:
       夏历中的“望”,《辞海》解:“望,月球和太阳黄经相差180度时候。望总在夏历每月十五日前后,因此,常称夏历十五日为‘望日’”。岳飞通晓天文,对望月是很清楚的。他在书《出师表》“跋”中注明“望前”,只是大致记述了书写时期。我推算,此“望前”应为八月十至十二日内。
       岳飞绍兴八年八月十五日前仍在鄂州。《新资治通鉴》卷四中指出,“绍兴八月初,岳飞在鄂州接到命令要他赴行在奏事。他估计与和议有关,便迟迟不肯就道。而且多次发出‘许臣致仕’、‘屏迹山林’、‘保养残躯’的申请。直到九月,高宗‘累降诏旨不允,不许再有陈请,才抵达临安’”。显见,王曾瑜先生讲“十五日前,岳飞已奉命离开鄂州”,《出师表》应为“后人伪托无疑”是没有根据的。不能将有纸令而无行动的当作已行动的事。
       绍兴八年三月,秦桧二次任宰相。他一上台,便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积极与金讲和议,最终签订了卖国和约,向金称臣纳贡。
       绍兴八年九月,岳飞由鄂州抵达临安(今杭州)。在奏事时,他当着皇帝赵构和秦桧的面指出:“夷狄不可信,和约不可持,相臣(秦桧)谋国不藏,贻恐后世讥!”(龚延明《岳飞小传》)
       据上述情况,我认为,岳飞绍兴八年八月初至末,他在鄂州等宋廷回复《省札》的奏请 。朝廷八月二十二日复文,估计二十五号左右才能到达鄂州。岳飞立志抗金到底,收复河山。他坚决反对议和。面对卖国贼把持朝政,频频与侵略者(指主权国间的侵略反侵略,不指诸侯国间)讲和,屈膝称臣,污辱我中华民族尊严的现状,岳飞心情万分沉重。他断言,和约不能持久(一年多,金兵背约大举南侵)。因此,岳飞在鄂州时,岳家军从未松懈过斗志。他身为中线统帅,不忘备战。八月初,当他接到赴行在奏事令后,鉴于奸相祸国,和议纷纷,则未即执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他也采取了相应对策。一方面,他给朝廷发去了致仕札,想推辞赴行在奏事;另方面,如必赴行在奏事,他要把军务重事安排一下。因此,他亲自到辖内重点地区进行军务检查,以防不测事的发生。这样,他才能放心离开鄂州。因巡检军务,他路过南阳,雨大阻行,便借宿武侯祠。该祠是纪念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岳飞历来以孔明为榜样,鞭策激励自己,鞠躬尽瘁为国为民效力。他看了祠内有关纪念诸葛亮先生的文物,倍受感动。联想到眼前国内的局势,他忧心如焚,但又不能扭转大局,心情是多么沉闷不快,郁愤难平!当庙僧索字时,他悬笔激书。请看开篇之字,笔迹彼整有力,显出岳飞对诸葛亮无比尊敬的心情。随着文章的展开,笔法流利如行云,有时恰似高山流水,剑舞雄风。整篇一气呵成,犹如奔腾咆哮的黄河,蔚为壮观。正如“跋”所述:“稍舒胸中抑郁耳。”俗话说,字如其人。只有岳飞才能有那种感怀,那种心境,在这样的气氛下才能书写出不朽的篇章。试问,伪托者当时有那么大的悲愤吗?他有必要借几百年前岳飞的名来舒其胸中之郁吗?他怎知岳飞当时的心境?
为便于读者理解,现将岳飞书《出师表》写的“跋”载于此: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辩二:
       说岳飞“青少年期内未结翰墨因缘”没有根据。
       《辞海》:“翰墨,犹‘笔墨’。指文辞。也指书法或绘画。”“翰墨”在这里主指文章。北宋末年,钦宗帝委任当时在相州(今安阳)的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东进救援京都汴梁,但赵构违命南迁去了南京(今商丘)。此时,岳飞为元帅府御前骑兵统制,时年二十三岁。南迁途中他上书赵构,陈利害,晓大义,力劝不要南迁元帅府。结果,赵构见书大怒,即撤岳飞军职,并告天下所有部队不得收留他。这是一段历史。如无翰墨缘,岳飞青年时写的这篇重要文章,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史书中记载,岳母刺字,曾教儿时岳飞识字写字。岳飞是在沙盘中练习写字的。古时没有硬笔类书写工具,写文章抄资料谁也离不开毛笔,这无疑为岳飞的一手好字打下了良好基础。大家知道,岳飞从师大将军周侗习文练武十多年。此间,岳飞不会没有写过字吧?我猜,邓先生讲岳飞无“翰墨因缘”,不是想全盘否定岳飞书法艺术才华吧?如果是,那岳飞亲书的《吊古战场》又如何讲呢?是否也是“伪品”?“还我河山”也是伪品!等。
       南宋末年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岳飞手书《吊古战场》文的拜跋中写道:“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即后世亦谁能及之。”岳飞如青少年时无墨缘,何出此佳作。
       我观岳飞书《出师表》与《古战场》巨篇,为旷世绝作,勘称姊妹篇。总体上看,两篇笔法流畅遒劲,气宇轩昂,有相通处,但字体《出师表》比《古战场》书写稍工整些,可能因时间、地点、心境不同而异,这是正常的。大书法家不可能只书一种一成不变的书体或篇篇无异。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上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事物。比如,一棵树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辩三:
       岳飞书《出师表》传说石刻于明末,这无妨,但不能因石刻晚、书无录而断定岳飞书《出师表》系“伪品”。岳飞书《出师表》后没几年就被赵构、秦桧一伙害死,二十多年后才予平反。此后,南宋战战兢兢又维持了百余年,后为元朝所灭。元朝时禁止宣传岳飞,不许提及岳飞抗金事。直到明朝建立后,国人才慢慢的敢谈论岳飞,宣传岳飞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巨大的功德。清光绪年间,南阳知府任恺在江南彭城购回遗失的岳飞书《出师表》墨宝,即找人石刻立于武侯祠内。我观此《出师表》与汤阴岳飞书的《出师表》一致。汤阴《出师表》石刻跋亦记有光绪年。杭州岳飞庙1978年重修时,从汤阴岳飞庙复印了《出师表》石刻拓片,制成37块帖石珍藏其中。这大概是后人出于对伟大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而为之,意让岳飞的文彩永远光照华夏。这从另一方面证明,岳飞此书法当时不可能收入著作或典集中,她只是珍藏在民间。
       如果说岳飞书《出师表》为“伪品”,请问该《出师表》是当时国内哪位书法大师的作品呢?世间当时还有没有与该《出师表》相同风骨书帖可以验证?能书该《出师表》的人,想必是怀素(行草书圣)重生而作。
 
辩四:
       说《出师表》帖与岳飞另两书简笔体不同,包括“飞”字写的也不同。我认为这是实情,但不能就此而认定岳飞书《出师表》帖系“伪托”。这样的理由太难让人置信,又让人觉得勉强了。我想,大书法家、有高超书法功底的人不可能只会书写一种不变的字体。有的书法家:楷、隶、篆、草都会写,草也不只是一种草法。署名,也不是一种写法。比如,毛泽东主席的签名各种各样,有的“毛”字写得根本不像“毛”。这是当代人都能查看到的。因此,我认为笔法不同,不足为否定的凭据。再,辩某人某年某类的笔体,应选某人某年某类及相关的作品来分析研究。这也只是作参考而亦。
 
辨五:
       说岳珂已搜集了岳飞遗文,如在此外再有岳飞的遗文面世,就是“伪品”、“伪托”。这是不是太武断了吧!难道说,岳珂搜集了所有的、全部的岳飞遗文?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是由种种原因,主要是客观原因决定的。岳珂不可能走遍岳飞所到过的所有地方,不可能拜访岳飞接触过的所有人,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后人可以理解的。正因如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渐有岳飞的不少文物被发现出来或公布于世。如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送陈协》等诗词,还有岳飞书的《出师表》等。如果持岳珂不收不为真的观点,上述文稿就是“伪品”、“伪托”。认为岳珂已收全或要求他不漏收祖上的文物,既是过奖又过于刻求了吧!考查历史问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想当然。
       总之,我认为,《出师表》为岳飞亲书。在此特明世人。说岳飞书《出师表》系“伪品”、“伪托”的文章,其证据、理由不可靠,不能反映当时的主客观情况。因此,是不可信的。作学问是严谨的事。没有充分占得住的论据,不应轻率公开发表评论文章。这是对世人及后人的尊重和负责。
   二00三年一月于北京西郊采实斋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岳家风采
热门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