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后裔®

首页 > 名家名篇
我要投稿

岳飞“反攻中原”战略述评

作者:毛元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2-01-20 01:13:13
来源:

       岳飞善谋,人所共知,而其善谋,主要体现在战争领域最高层次的战略策划上面。本文拟从岳飞反攻中原战略的战略准备、战略实施、战略的形成和与特点等几个方面,作一粗浅探讨。   
   一  
   战略作为一种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是战争的指导者运用战争力量和手段达成战争目的的一种艺术。为了达成反攻中原、直捣黄龙的战略目标,岳飞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准备活动。
 
  1. 注重军事力量建设
 
  军事力量是军事战略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手段。岳飞注重军事力量建设,在收复襄阳六群之后,即提出组编“精兵二十万”以实现“直捣中原,恢复旧疆”的战略主张,并在实践钟努力组建和锻炼一支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武装力量。
 
  ① 组编岳家军。岳家军是在战争的烽火中逐步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从隶属东京留守司时只“有兵二千”,到后来成为一支拥有人数10万,骑兵、步兵、水军等军兵种七千的精锐之师,精力了一段不算短的历程。纵观岳飞组军的过程,有以下几点特别引用注目。一是贵精不贵多的组军原则。二是组建一支高效率的幕僚机构。三是重视骑兵建设。通过和金齐作扎缴获的战马,建成了一支强有力的骑兵队伍,入当时仅背嵬军种的骑兵,就达8000余骑。这是后来岳家军能在野战中同敌争雄较长的重要原因。
 
  ② 以实战要求教练部队。战争力量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作扎,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又必须借助训练这一中介环节才能实现。岳飞训练部队,包括军事素质和精神素质的训练两大内容。军事素质的训练也就是技术和战术训练,其原则是从难从严实战要求出发。入《金佗粹编》卷九所记:岳飞“谨训习:止兵休舍,辄课其艺,暇日尤详,至过门不入,视无事时如有事时。如注城、跳壕等艺,皆被重铠,精熟安习”。子岳云“尝以重铠习注坡,马踬而踣,先臣(即岳飞)以其不素习,怒曰:”前驱大敌,亦如此耶?“遽命斩之,诸将叩头祈免,犹杖之百,乃释之。”至于精神素质的训练,就是要求将士以身许国,卫国保民,激励和培养部队英雄顽强,拼死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③ 恩威并施的治军原则。岳飞治军,以严明军纪而著称于史。岳家军的纪律,除了战场纪律和训练纪律严明外,更重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严明的军纪,是岳家军得以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和维持良好军民关系的保证。严明的军纪必须靠公正的赏罚赖保证。岳飞认为,管理军队,仁、信、智、勇、严五者缺一不可。所谓严,就是“有功者重赏,无功者峻罚”。信赏必罚,不问亲疏,不徇私情。“过无大小必惩必戒。”岳飞注意刚柔相济,恩威并施,将就爱兵之道。一是在日常生活上注意与士卒同甘共苦。二是在战场上与士卒安危与共,生死与同,以身作则,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岳飞有一句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每战尝自为旗头,身先士卒。”由于恩威并施,使岳家军内部山下和睦,关系融洽,表现出强大的内聚力和战斗力。
   
   2,致力于战略基地建设
 
  所谓战略基地,就是遂行战略任务的依托或有战略价值的基地。这种基地,能够对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对战争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没有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人物的执行和战争目的实现就失去了依托”(《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55页)。绍兴四年,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之后,便以襄阳六郡为战略基地,以鄂州为军事大本营,开始了战略基地的建设。
 
  襄阳六郡,西邻川陕,东接两淮,南屏长江中游,北连开封、洛阳。至于鄂州,更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岳飞认识到:“襄阳六郡,地为险要,回复中原,此为基本。”(《金佗粹编》卷一零)为了把此地建成反攻中原的战略基地,岳飞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
 
  ① 设官分兵,屯扎要害。克服襄阳六郡之后,岳飞即“权行差官,葺治州事”,选拔有才能的文武官员扶绥治理。分出部分兵力屯驻各州要害。同时,命令这些州郡官员在收复地区整治城壁楼橹,修葺城防设施,加强守备力量。
 
  ② 招民归业,发展生产。襄阳六郡原本耕地膏腴,生产发达。但久经战乱,收复之时,“止有空城,公吏军民自缘久罹兵火,或被驱虏,或遭杀戮,甚为荒残”,(《金佗粹编》卷一零),以致出现野无耕农,市无贩商,城郭隳废,邑屋荡尽的凄凉惊醒。为了招农归业,发展生产,岳飞下令实行优惠政策,借贷耕牛,种子,给复业农民,免除三年赋税,免除以前所欠一切官私债务,要求州县官员“用心召集流亡,劝课农桑,怀柔百姓,宽恤刑禁《金佗粹编》卷一一)。
 
  ③ 大兴营田,储备粮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兵作战,后勤补给的充足与否,是一个关乎战争成败的战略问题。岳飞指出:“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粮不再籍,盖虑周而用足也。今臣部曲远在上流,去朝廷数千里,平时每有粮食不足之忧。”绍兴六年的北伐,“臣兵深入陕、洛,而在寨卒伍有饥饿而死者。故臣亟还,前功不遂。”(《金佗粹编》卷一一),为了保证后勤补给,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之后,即提出兴营田的主张。但大规模的营田,确实在绍兴六年兼任营田大使以后才付诸实施。
 
  岳飞实行营田,一是募民耕种,收取地租。由于营田农民的辛勤耕作,岳家军收入最后达十八万余石,按《鸡肋编》卷下所说岳家军在绍兴八年每月耗粮7万余石计算,可供应两个半月左右的军粮。二是军队营田,岳飞“又为屯田之法,使戎伍攻战之暇,俱尽力南亩,无一任游闲者。其疆理沟洫之制,皆有条绪”。大兴营田,效果显著,“行之二三年,流民尽归,田野日辟,委积充溢,每岁馈运之数,顿省其半”(《金佗粹编》卷九)。此外,岳飞还增加收入,还开辟其他利源,进行其他商业经营。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四统计,当时各种经营收入每年高达170余万贯。按岳家军每月开支56万贯计算,这些收入接近于三个月的支出,既弥补了军费的不足,又大大减轻了南宋朝廷的负担。
 
  岳飞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终于把襄阳六郡建成了反攻中原的战略基地。
   
   3,加强与敌后抗金义军的联系
 
  出身贫寒,故乡沦陷敌手的岳飞,曾经与河北抗金义军并肩战斗,亲眼目睹了广大人民反抗强暴的战斗场面,亲身体验到人民之中所蕴藏的强大力量。现实的教育和宗泽熏陶,使岳飞认识到,没有敌后抗金义军的密切配合和协同作战,正面战场的反攻也不可能取得胜利。《金佗粹编》卷二七记载,岳飞曾同幕僚黄纵讨论收复中原的谋略,黄纵说:“取中原非奇兵不可。……宣抚之兵,众之所可知可见者,皆正兵也。奇兵乃在河北。”岳飞听罢大喜:“此正吾之计也。”绍兴十年,岳飞幕僚高颖曾请求朝廷委派自己“裨赞岳飞十年连结河朔之谋”(金佗续编)卷一零)。由此可见,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的“连结河朔之谋”,早在绍兴元年即已提出。但由于从绍兴元年到三年之间一支不断的奔波于各地镇压农民起义和剿灭“游寇”,因此无暇把这项工作付诸实施。收复襄阳六郡之后,连结河北忠义民兵作为岳飞战略的重要一环才被提及上日程。
 
  岳飞经常派人去和两河地区抗金武装建立联系,加强对各地游击力量的指导。每次出兵征讨伪齐和金兵之时,均派遣大量谍报人员潜入敌后,收集情报,策动和发展忠义民兵,开展敌后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的行动。岳飞连结的主要对象,一是太行山抗金武装。绍兴五年,岳飞派遣边俊、李喜等人渡过黄河,支援和加强北方人民的抗金武装。当年冬,深受两河人民拥戴的抗金义军将领梁兴抵达鄂州,岳飞即留其在军中任职,负责连结河朔的工作。岳飞联系的第二个对象是山东义军。由于岳飞的大力支持和正确的组织领导,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便逐渐步出低谷,由低潮转入新的广告。
     
   二
   
   岳飞反攻中原战略的实施,开始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到绍兴十年大举北伐达到广告,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岳飞申时度势,坚定地抓住时机,果断地实施战略转变,周密地制定战略方案,精心组织战略决战,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战略家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详细说来,有以下几点。
   

   1. 正确判断战略形势
   
   正确判断战争形势,是正确实施战略指挥的前提。只有对战争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才能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岳飞提出的战略反攻,是在正确判断战略形势的基础之上作出的正确决策。
 
  建炎三年兀术渡江南侵的失利,使金统治者认识到仅仅依靠军事打击,不可能消灭南宋政权,从而不得不改变对宋战略。在宋金正面战场暂时采取守势,并扶植刘豫为伪齐政权的傀儡皇帝,建立一个从黄河以南到淮河以北的缓冲地带。同事,从正面战场抽调兵力集中于陕西方面,加紧争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陕西五路。但川陕军民在吴玠等人的率领下,英勇奋战,使金损兵折将而无力继续推进。因此,整个宋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双方沿大散关至淮河一线对峙,金无力南下,宋无意北进,战局趋向稳定。
 
  绍兴四年是宋金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此年三月,兀术亲率主力猛攻蜀口,企图一举入川,结果在仙人关被吴玠击败。九月,兀术又率金兵伙同刘豫的大批伪齐军队,分道渡淮南侵,遭到两淮人民的迎头痛击。南宋抗战派将领岳飞、韩世忠等人也率军奋起反击,金兵在淮西、淮东的进攻连遭失败。其内部反战情绪高涨,“蕃汉军皆怨愤”,金兀术遂匆忙退兵,伪齐军也随之仓惶逃窜。金齐联军的这次进攻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绍兴四年的战况表明,金朝的掠夺战争,即使在女真族内部,已不得人心。金兵的战斗力大为削弱,已丧失了向南宋进攻的能力。而南宋方面,由抗战派所率领的军队,已成为有一定战斗力的军队,宋金战争的形势已发生了有利于南宋的变化。岳飞认识到:“臣窃观金贼刘豫皆有可取之理。金贼累年之闲,贪婪横逆,无所不至,今所爱唯金帛子女,志已骄堕;刘豫僭臣贼子,虽以俭约结民,而人心终不忘宋德。攻讨之谋,正不宜缓。”在正确分析战略形势的基础上,岳飞紧紧把握时机,适时地提出了“如及此时,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民皆效顺,诚易为力。此则国家长久之策也。”..(《金佗粹编》卷一零)否则,“苟岁月迁延,使得修治城壁,添兵聚粮而后取之,必倍费力”。
 
  绍兴四年以后,形势继续向有利于宋得方面转化。首先从金朝方面说:
 
  ① 金政局不稳。绍兴五年正月,金太宗死去,女真贵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发展成为激烈的内讧。长期负责对宋战争的粘罕被剥夺兵权,挞懒成为金朝新的军事头目。绍兴九年七月,兀术发动政变,杀掉主张同南宋议和的挞懒等人。金统治集团的内讧,进一步削弱了女真贵族的力量。
 
  ② 金兵战斗力进一步下降。金兵最凶悍的兀术所部,经过宋军的几次打击,“其徒销折,十存三四,往往扶舁而归“(《大金国志》卷七)。绍兴五年金和伪齐联合攻宋的失败,更加暴露了金军的虚弱情况。正如金悍将韩常所说:“金昔事异,昔我强彼弱,今我弱彼强,所幸者南人未知此间事耳。”(《大金国志》卷二七)
 
  ③ 金统治区人民抗金斗争蓬勃发展。女真族内部的倾轧内讧,削弱了对两河地区的控制力量,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又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和岳飞有直接联系的太行义士最为活跃,河东路的很多通道被他们切断,在京东路,岳飞派遣的李宝,开辟了新的抗金游击战场,到处袭击金军。此外,一些和岳飞没有直接联系的起义者,也使用“岳家军”的旗号,频繁地对敌作战。张青指挥的一支抗金武装,甚至渡海直抵辽东,当地人民纷纷起义响应。总之,黄河以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民起义的大好形势。金统治者在各族人民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下,惊慌失措,甚至丧失了对河北地区统治的信心。
   
   而宋方则同金统治区内情况相反。以岳家军为代表的宋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全军上下“闻金鼓而乐奋”,“裹粮坐甲,唯敌是求”(《金佗续编》卷三)。岳飞战略准备已收到明显成效,战略基地进一步巩固,支持战争的能力增强,后勤补给状况大大改善。加上敌后抗金斗争的高涨,“今将大举,河北响应,一战而中原复矣”(《金佗续编》卷二七)。
 
  金统治者在绍兴七年十一月废掉刘豫,使宋迎来了又一次战略大反攻的良机。随着刘豫的垮台,不少金、齐官兵纷纷倒戈投奔岳飞及南宋其他部队。原伪齐统治的大片地区“藩篱空虚”,进行更大规模的战略反攻的时机成熟了。岳飞连忙上奏朝廷,恳请“承废立之际,捣其不备,长驱以取中原”。“抵掌击节”,慷慨陈词:“若失今日机会,他日劳师费财,决无补于事功!”(《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六王庶第五札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零绍兴八年六月)但由于高宗妥协求和,以致坐失良机。绍兴十年五月,靠政变上台得兀术,分兵四路南下,大举攻宋,受命于危难之时得岳飞,毅然违背高宗“重令持守”,“兵不得轻动”得诏令,紧紧地把握住这次等待了三年得良机,决然把自绍兴四年即已开始的战略反攻推向广告。
   
   2.周密制定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的制定是以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军事力量等因素为依据的。它包括战争的规模、主要战略方向、斗争形式及打击重点、军事力量的战略任务、战场范围、作战手段、战略步骤等内容。
 
  ① 作战对象和战略方向。作战对象就是军队与之作战的敌军。在刘豫被废以前与岳家军对垒的是以伪齐军为主的金齐联军。因此,岳家军的主要作战对象便是围棋界年点。如前所述,金扶植刘豫伪政权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从黄河以南到淮河以北的缓冲地带,让其接管淮东、淮西和京西战场,以便集中力量加强对新占领的华北地区的统治、倾力镇压人民的抗金斗争,并抽出兵力攻打陕西。而刘豫则秉承其主子的旨意,对内镇压人民的抗金活动,对南宋展开诱降活动,并不时联合金军南下攻宋,给南宋造成极大威胁。岳飞认识到:“臣窃揣敌情,所以立刘豫于河南而付之齐秦之地,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而攻中国,粘罕因得休兵养马,观衅乘隙,包藏不浅。臣谓不以此时禀陛下睿算妙略,以伐其谋,使刘豫父子隔绝,五路叛将归还,两河故地渐复,则金人之诡计日生,浸益难图”(《金佗粹编》卷一一)因此,岳飞在战略反攻时期初始阶段的进行的三次北伐,一直将伪齐军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和战略打击目标。刘豫被废以后,宋金正面交锋,岳家军的作战对象也随之变为金军。
   
   战略方向时根据战略任务规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作战方向。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进行了两次北伐。绍兴六年七、八月份进行的反攻,以部分兵力东向蔡州诱敌来攻,主力自襄阳出击伊阳。岳飞的战略构想是“提兵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则刘豫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至于京东诸郡,陛下付之韩世忠、张俊,亦可便下。臣然后分兵浚、滑,经略两河,刘豫父子断可成擒。”(《金佗续编》卷一)长驱伊、洛,自襄阳北上洛阳,这是古老的南北交通孔道,也是岳飞第二次北伐的主战场。这次反攻收复了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但是,自商、虢至伊阳六七百里,山岭重复,林木蔽密,道路崎岖,行军不便,加上多次遭受兵戈之害,地僻人稀,后勤补给困难。事实证明,此地不是理想的北伐战场。岳飞吸取了这次北伐的经验教训,将目光转向于京西东路的平坦原野。第三次北伐攻打蔡州,便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到绍兴十年大举北伐时期,岳飞便把主战场选择在这里,并确定了自信阳军北上蔡州,长驱中原为战略方向。
   
   战略部署与战略步骤。金兀术四路南下的兵力部署是,撒离喝攻打陕西,李成取洛阳,兀术亲率主力入开封,聂黎孛堇出京东呈品字形向南推进,突出部位是兀术指挥的金军主力。岳飞则针锋相对,将10万大军分成奇兵、正规军喝留守部分三部分,奇兵是深入敌后的游击部队。京东路一支由李宝和孙彦指挥。岳飞又另派两支部队渡河北上,一支由梁兴、赵雲和李进统领,另一支由董荣、牛显和张峪统领,以加强奇兵力量。骚扰敌人后方,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正规军是担任正面战场作战的主力部队。后方留守部队包括全体水军。岳飞为稳固后方,派岳家军接管了直到江南西路江州和江南东路池州的江防,以拱卫湖北、江西喝江东三路的安全。
 
  岳飞开始战略进攻时,在西方,派出武赳率郝义等将,带领轻兵,击破虢州,与陕州“忠义军兵”首领吴琦、商州知州邵隆 诸军唇齿相依,联成一体,切断兀术和撒离喝两支金军的直接联系,护卫岳飞主力军的后背。在东部,岳飞亲自统率重兵,向辽阔的京西路平原地区疾进。同事,派出前军统制张宪和游奕军统制姚政,率部驰援顺昌府刘锜。整个兵力部署也呈两翼展开、中央突破的战略态势。
 
  岳飞战略反攻步骤是,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扫荡开封外围敌军,进克开封,渡河收复河北失地,然后直捣黄龙。
 
  3.坚决实施战略决战
 
  敌对双方使用主力进行战略决战,是整个战争过程重最紧张最激烈的作战。“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11页)
 
  兀术在顺昌被刘锜击败之后,退回开封府,命大将韩常守颍昌,翟将军守淮宁,三路都统完颜阿鲁补守应天,企图以此三府拱卫开封,负隅顽抗。六月初,岳飞部开始战略反攻之后,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席卷京西,兵临大河,胜利地完成了扫清开封外围的第一步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战斗在敌后的奇兵,也与当地民众密切配合,袭击金军,切断道路,克复了很多州县。大河以北的抗金武装已发展到40万人以上,均以“岳”字作旗帜。女真贵族在以岳家军为中坚的宋军同北方抗金义军的痛击下,锐气丧尽,军心涣散,一些金将纷纷主动向岳飞投诚,韩常也派密使向岳飞请降。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兀术不甘心失败,过一个半月的休整,倾巢而出,企图利用宋分兵攻占州县之机奔袭岳飞宣抚司驻地郾城,摧毁宋军统帅机构,打破岳飞的战略进攻,双方决战由此展开。当时的战略决战是由郾城和颍昌两次大捷中的一系列战斗组成的。在郾城、颍昌战略决战中,岳飞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坚决组织战略决战,适时掌握对方作战企图,巧妙使用避过那里,灵活运用强击、侧击、尾击、合计、分割、突入、楔入等战法,针对金兵骑兵特点,以长克短,以短克长,步骑协同,以冲杀对冲杀,大破金军精锐的骑兵集团,开创了在平原野战中以进攻手段战胜金骑的先例。决战的胜利,给金主力以沉重的打击,金兀术率领残兵败将退回开封。岳飞随之展开战略追击。
 
  4.及时进行战略追击
 
  扎略追击是一种旨在全歼退却之敌的进攻。“追击能使战败者的军队全军覆没。”(《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3卷第198页)一般而言,战略决战胜利之后,即应组织战略追击,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
 
  金兀术在经受郾城、颍昌之战的沉重打击之后,发出了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屡见挫衄!”(《金佗粹编》卷一四)岳飞指出:“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金佗粹编》卷一一)为了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岳飞挥兵向开封府进发,展开战略追击,鼓励部属“今次杀金人,直到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金佗粹编》卷一四)但是,高宗却发出了丧心病狂的决定,下令岳飞班师。以致功败垂成,“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三
   1. 岳飞反攻中原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岳飞反攻中原战略思想,是在血与火的洗礼和生与死的锤炼中,伴随着他本人战争实践的积累、阅历的丰富、眼界的开阔和地位的提高、权限的扩大和发展起来的。综观岳飞的军事活动,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投身戎伍起到建炎三年率部渡江止,这个时期,是岳飞战略思想的萌芽和奠基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率部渡江起至绍兴十年北伐止,这一时期是岳飞反攻中原战略 思想的形成和不断充实、完善并付诸实施的时期。
   
   宣和四年,年方20岁的岳飞应募从军,到建炎三年27岁时,在短短的7年时间内,先后跟随了7位长官。尽管由于作战勇敢而颇得历任上司得赏识和青睐,但总的说来,由于受到出身、阅历、见识和地位的限制,岳飞不可能参与高层的战略谋画活动,因此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套完整的切合时宜的战略主张。不过,这一时期的锤炼,对岳飞后来战略思想的形成却是至关重要的。它使岳飞积累了军事实践,增长了军事才干,丰富了阅历,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由于经常同宗泽、张所等方面大员接触和探讨有关军事问题,使得岳飞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野逐渐拓展。反映这一巨大进步的,一是认识到了谋略对战争的重要性。“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是以上兵伐谋,次兵伐交。”(《金佗粹编》卷四)
 
  二是已了解和掌握了某些重要的作战指导原则。这一点在他与宗泽的谈话中可充分应证。“尔勇智才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因授以阵图,让他学习,岳飞回答:“留守所赐阵图,飞熟观之,乃定局耳。古今异矣,夷险异地,岂可按一定之图?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虏遇,何暇整阵哉?……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三是已经具有一定的战略意识何战略头脑,如《金佗粹编》卷一零记载的《南京上皇帝书》,批评了朝廷的投降政策,《金佗粹编》卷四记述他在同张所交谈时对河北战略地位的论述等,已包含着后来反攻中原战略思想的胚胎。因此,可以把这一时期看作是岳飞战略思想的萌芽何奠基时期。
 
  建炎三年,由于上司杜充降金,岳飞得以摆脱羁绊,自成一军,开始了独当一面的军事活动。频繁的斗争促使岳飞迅速地由一个偏爱冲锋陷阵的偏裨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富有韬略的将帅。绍兴四年初,岳飞上章乞复襄阳:“臣窃惟善观敌者,当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今外有北虏之寇攘,内有杨么之窃发,俱为大患,……今日之计,正当进兵襄阳,先取六郡,李成不就絷缚,则亦丧师远逃。……而况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臣今已厉兵饬士,惟俟报可,指期北向。伏乞睿断,速赐施行,庶几上流早见平定,中兴之功次第而致,不胜天下之幸。”(《金佗粹编》卷一零)在这个奏章里,岳飞第一次较为完整地表述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它标志着岳飞反攻中原战略思想已经形成。自此以后,便进入了反攻中原战略的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充实何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
 
  在岳飞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以下因素起了重大作用。
 
  一是尽忠报国,矢志收复失地的爱国思想。岳飞热爱祖国,矢志报国的思想是始终一致的。“自北境纷扰,母命以从戎报国“(《金佗粹编》卷九)之后,”每怀誓不与虏俱生之志,刺绣为袍,有‘誓作中兴臣,必殄金贼主“。观其所作诗词奏章,”无不以取中原灭逆虏为念“。坚定的爱国信念,不仅是岳飞报效祖国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反攻中原战略的思想基础。
   二是从古兵书中吸取理论营养。《金佗粹编》卷四说,岳飞“.天资敏悟强记,书传无所不读,,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不常得烛,昼拾枯薪以自给”。《金佗粹编》卷三零记载:岳飞“虚心:食客所至常满,商论古今,相究诘,切直无违护”。
 
  岳飞常与人言:“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金佗续编卷二八》热爱学习,从古代兵法将略中汲取营养,这是岳飞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例如他有关谋略的论述,便明显地带着《孙子兵法》的印记。
 
  三是集思广益。众志成城,众智成谋。岳飞善于集思广益,虚心求救,取众人之长为己所用。反攻中原战略的形式与实施,浸透着许多人的心血。如宗泽矢志燕云的抱负,连结河朔的谋略,给岳飞以深刻影响。另外,岳飞幕府的一些谋士们为岳飞殚智竭虑,出谋画策,对岳飞战略思想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是有利的地理位置。岳飞作为一个军区的指挥官,之所以能够形成反攻中原战略思想,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前所述,从鄂州溯江而上可接川蜀,北向可定宛、洛,也可经信阳、蔡州而直指汴京,还可以东下应援淮南东西路。正是这样的战略要地,使岳飞形成了一个囊括全局的战略思想。
   
   2,反攻中原战略的特点。
 
  岳飞反攻中原战略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它的积极性和进攻性。进攻和防御,是战争的两种基本形态。扎略防御又分为积极防御和积极防御。一般而言,积极防御是在战略全局上采取的防御,其目的是组织和打退敌人的进攻,保存和积累力量,大量消耗和消灭敌人,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古往今来的一切军事战略家,无一不主张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强调守中有攻,攻中有守,把攻与守有机地辨证地结合起来。宋代则不然,实行单纯的防御,为了防御而实行防御,一味防守,排斥进攻。西方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一书中指出:“消极的守势是必败无疑的,而积极的守势则往往可以转败为胜。”恩格斯说:“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势来进行的积极防御。”“(《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4卷第327页)
   赵宋消极防御传统军事战略,表现在作战指挥上习惯于分兵防守,不愿意集中兵力,主动出击去歼灭敌人。表现在国防设施的建设上,在河北开挖塘泊,在河东和陕西筑修堡寨及开掘壕,企图以此来建立一条防线阻遏辽夏骑兵的冲突奔袭。结果使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束缚了宋军的手脚,置自己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南宋建立以后,并没有吸取历史给予的教训,毅然奉行导致北宋灭亡的军事战略,实行消极防御。尽管由于广大爱国军民的奋勇抵抗阻止了金铁骑的进一步南侵,但总体上的消极防御战略并未得到改变。岳飞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对宋朝的传统军事战略有所认识,有所批判,有所突破。他曾上奏批评朝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金佗粹编》卷一二),并组织了四次战略反攻。这些反攻,尤其是绍兴十年的反攻,属于战略进攻的性质。战略反攻是”防御战的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战争全过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之间的过渡的东西,带有战略进攻前夜的性质(《毛泽东军事文选》第111——120页)。而战略进攻是为了达成战略目标而在一定方向和地区实施的进攻,它是消灭敌人和夺取或收复失地的追要手段,在战争中对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岳飞所进行的四次反攻,不仅在内容上是主动的,在形式上也摆脱了被动的状态。尽管最终功败垂成,但其积极性和进攻性却是显而易见的。
 
  岳飞反攻中原战略的第二个特点是进步性。金朝南侵是侵略性、掠夺性和非正义性的战争,而南宋抗金斗争则属于自卫性,进步性和正义性的战争。岳飞献身于抗金斗争的激流之中,制定了反攻中原战略的计划,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岳飞战略主张的进步性。其次,在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战争中,岳飞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并善于组织人民群众的整体力量来进行斗争,联络河北地区抗金武装,大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配合正规部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这既是岳飞反攻中原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岳飞战略思想先进性的一大标志。
 
  岳飞反攻中原战略的第三个特点是可行性。
 
  战略是战争的领导、组织和指导者的主观指导活动。战争的主观指导不是个人意志的自由创造,而是为战争的客观物质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客观物质条件只是为战争的胜负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要使可能性变成现实,还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判断岳飞反攻中原战略是否切实可行,也只有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如前所述,自绍兴四年以后,整个战略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南宋的重大变化,南宋方面,无论是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支持战争的能力)和军事形势,都已具备了进行反攻乃至进攻的物质条件。岳飞为了达成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主观上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认真的也是卓有成效的战略准备。岳飞战略主张的提出与实施,正是在正确分析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因而也是切实可行的。后来的结局虽以宋的失败而告终,但并不能否定岳飞反攻中原战略的可行性。
   
   3.反攻中原战略未能最终实现的军事根源
   
   可行性不等于现实性,岳飞反攻中原战略未能最终变成现实,是由战争对政治的从属性、岳飞战略主张与宋传统军事战略的冲突性、将权与皇权的矛盾性以及战略目标对军事力量的依赖性所决定的。
 
  作为对军事斗争全局进行筹划与指导的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在军事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军事战略都不可能与国家战略相背离,不能脱离国家战略而独立存在。高宗时的国家战略所需要的不是积极进攻而是一种消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种军事战略对国家战略的从属性,决定了岳飞的战略主张最终必然化作泡影。
 
  宋议和苟安的传统国家战略,决定了消极防御军事扎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岳飞虽然提出了有别于统治集团的战略主张,并为实现这一战略主张而奋斗一生,但同势力强大的传统战略交锋时,总是处处受到掣肘制约而占居下风,以第一次北伐收复襄阳六郡为例,但是朝廷明令岳飞以六郡为限,如敌兵“逃遁出界,不须远追”,“亦不得张皇事态,夸大过当,或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之类,却致引惹,有误大计。虽立奇功,必加尔罚”(《金佗粹编》卷五及《金佗粹编》卷一)。岳飞战略主张与占统治地位得传统军事战略大相径庭,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决定了岳飞的战略进攻计划不可能实现。
 
  在统一的战略意图和计划下,树立全局观念,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决执行协同计划,主动配合和支援友邻作战,协调一致地展开行动,是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天黬。为此,必须设立统一的指挥机构,集中统一战略指挥权。高宗虽然多次声言“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金佗粹编》卷一),“进止之机,朕不中制”(《金佗粹编》卷一),当对统兵将帅的猜忌防范,防将不亚于防敌的做法依然没有改变。为防止武将专权,高宗继承了祖宗的传统,不是相对集中兵权于将帅,而是想方设法分散其指挥权,使其相互牵制,相互掣肘。岳飞“素志殄虏,常苦诸军难合”(《金佗粹编》卷三),“敌人不日授首矣,而所忧者他将不相为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四绍兴十二年正月),绍兴是你那北伐出现孤军深入的不利态势,乃是将权和皇权冲突的必然结果。
 
  军事力量是战略目标赖以达成的主要物质基础。它的强弱,对战争规模的大笑,持续时间的长短乃至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了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岳飞提出以精兵20万直捣中原的主张,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岳飞时刻希望能指挥一支进行北伐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军队,但是由于高宗等人的阻挠,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岳家军一直维持在10万人左右,与20万的预定数目相去甚远。绍兴十年北伐,随着光复地区的日益扩大,岳家军不仅要遂行战斗任务,还要遵命“分拨兵将,严为守备”广大新收复地区,因此,兵力不足的矛盾也日益暴露。军事力量的不足,使得战略目标达成的希望最终落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岳飞是一位战略家。它所进行的战略谋画最终未能变成现实,责任不在于它自己,而在于腐败的南宋朝廷。然而岳飞作为一个战略家的地位,已在军事史上确立。它在战略谋画中所体现的一系列原则,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岳家风采
热门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