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岳建良 于 2015-4-15 09:38 编辑
岳钟琪身材比较魁梧,“长七尺二寸”,相当于现在一米七几的样子。他饭量惊人,一餐的量比普通人要大得多,用袁枚的话说,“食前方丈,馔饮兼人”,话说的有点夸张,但其饭量之大可想而知。好体格加上好饭量等于好将才,这是古代常用的公式,岳钟琪也不例外。因为力气很大,他双手使得一对百余斤重的铜锤。老将军岳升龙对岳钟琪可以说是寄予了厚望的,他的目标是要把岳钟琪培养成一个文武兼备的将帅之才,因此,他对岳钟琪的要求非常严格。即使在岳钟琪为继母苗太夫人“刲骨”疗疾,腿部伤口尚未愈合的情况下,他依然命令岳钟琪每天“忍痛发矢”,苦练骑射之术。
经过多年的锤炼,岳钟琪渐渐从一个少不更事的懵懂小儿长成了一位文武双优的少年才俊。为了让儿子尽早接受战争的洗礼,岳升龙将儿子带往四川,并经常随军出征。岳钟琪虽然只是个少年,但在战争中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静和勇敢,军中将卒无不啧啧称叹。有一个人对岳钟琪非常赏识,他就是当时驻防四川的广东韶关总兵官宋秀。因为敬重岳升龙的为人,加之对岳钟琪喜爱有加,遂与岳升龙说笑间定为儿女亲家,将小女诺许岳钟琪。后来,宋秀将全家迁到了永泰城西北的凉州定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岳钟琪年及弱冠,遵照父命,迎娶宋秀之女为妻。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长子岳浚出生。娶妻生子是一个男人成年的标志,但岳升龙心中非常清楚,此时的岳钟琪还只是个十八岁的孩子,虽然已成家,但还没有立业,他的人生之路如何去走,成了眼下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
第四章捐官入仕
在儿子的前途问题上,位及封疆、贵为朝廷一品大员的岳升龙是着实有一番思量的。摆在儿子面前通往官场的路有两条,一条是科举之路。这条路对岳钟琪来说是一个可以实现,而且是很能光耀门庭的选择,但这也是一条漫漫长路。三年一比,从秀才、举人到进士,最快也得九年,有时甚至要耗费一生的光阴去拼搏。据统计,清朝二百六十八年间共有两万六千八百四十六人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为官,平均每年不到一百零一人,这对于一个亿兆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可谓万里挑一,科举之难可想而知。另一条就是“捐纳”。虽说历来人们都讲究“入官重正途”,但毕竟捐官是一条捷径,只需花费些钱财,而不需要耗费太多的青春年华也可以实现荣身仕途的梦想,如果运气够好还有可能是一条“高速路”。其实,清朝捐纳做官的比例是很大的,多的年份甚至达到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百分之六十的官员是捐纳而来,只有百分之四十的官员是科举考试拼出来的。斟酌再三,他最终决定让儿子走捐官这条路。
一、需次同知
由于岳升龙身为一品大员,按照规定,“满、汉文官在京四品、在外三品以上,武官在京、在外二品以上”,可以选一子入国子监学习,作为荫生。另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凡给荫,康熙间定制,三品以上荫知州,四品以下至通判荫知县,布政、按察、都转盐运三司首领官及州、县佐贰六品、七品官荫县丞,八品、九品官荫县主簿,未入流荫州吏目。”这就意味着,岳升龙有资格让自己的儿子一起步就可做到知州一级。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时任四川提督的岳升龙为岳钟琪办完由原籍(即甘肃)地方官查具的“身家清白册”(相当于现在的政审证明)和“族邻甘结”(就是同乡族人或邻里的担保书)两道手续后,向户部捐纳房报捐,以六千八百两捐银领取户部出具的“执照”。有了这张捐资凭据,二十岁的岳钟琪一夜之间便取得了“需次同知”这样一个入仕的身份。需次同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其实,这还不能算正式的官,用现在的话讲,相当于后备同知。还要按照捐班的先后顺序,经过学习、铨选等一定的程序,“简授”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官员。
说起捐纳制度,在我国历朝历代一直沿袭传承,最早出现于秦朝。捐纳,又称赀选、开纳、捐输,清代称“捐纳事例”,简称“捐例”。但凡遇到“拯荒、河工、军需”三种情况,朝廷财政吃紧,就以官职为商品,明码标价,官阶高自然就值钱,捐纳的数额就多;官阶低当然也就便宜,捐纳的数额就少。这个制度可以说为千百年来许多无志于寒窗苦读的官宦、商贾子弟荣忝官场开了方便之门。虽然这条路时常为人们所不齿,但不可否认在这条道路上也涌现了许多贤臣良将。清朝康熙十三年,因为平定“三藩之乱”,“军需孔亟,暂开事例”。从此,捐纳制度在清朝越走越乱,至大清“中叶而后,名器不尊,登进乃滥,仕途因之殽杂矣”。不管怎样,岳钟琪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他凭借提督父亲的尊贵背景和高额的捐银,直接捐到了从五品,一下子就越过了寒门学子一步一步从底层慢慢往上熬的苦难历程。这无疑抬高了他的仕途起点,为他的迅速崛起打下了基础。
二、弃文从武
这似乎是岳升龙与岳钟琪父子两代的“定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岳钟琪结发之妻宋氏不幸病逝。看着年幼的岳浚,岳钟琪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他默默发下誓言要倍加关爱儿子,一定要将他抚养成人,以此作为对亡妻最好的追思。
三年后,二十四岁的岳钟琪续娶卸任贵州巡抚高起龙之女为妻。高起龙,字霖苍,汉军镶白旗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广西知府,曾捐俸修建府城,并在东华寺设立义学。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二月,由贵州贵西道升任安徽按察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五月,由安徽按察使转任四川布政使。在四川任职期间,高起龙与岳升龙成了同事好友。这位高大人主管征收钱粮事务,他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在他任内“胥吏不敢舞弊纳课,审丁悉有成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九月,升贵州巡抚,半年后乞休。高起龙长子高西捐曾为河南通判,次子高士鐄后随岳钟琪在部队效力,参加了剿灭桌子山(在今甘肃省天祝县境内)叛乱之战。最为可贵的是,在封建气息尚浓的大清早期,高起龙却将自己的女儿培养得落落大方、文武双全,成了岳钟琪举案齐眉的知音。据《创修红水县志》记载:“(高氏)能娴弓马,钟琪出征,署中内外,莫不肃然。能诗与钟琪唱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天,经过三年部院学习后,岳钟琪被简授同知,发回四川协助州府长官从事征粮和水利等工作。尽管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总算是正式出仕为官了。岳钟琪是一个“无志事毛锥”的人,骨子里散发着一种军人特有的一振羽翼、翱翔千仞的天纵豪情,“请缨誓戎行”才是他真正的理想归宿。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二月,当他听到番贼闯入四川宁番卫肆行抢劫,游击周玉麟被伤身死的消息后,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主动要求前往军前效力。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