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繁体中文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中文)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岳飞网·微信秒登录

电脑版尽能领略岳飞网的风采岳飞网公众号、抖音期待您的原创作品“岳飞网交流中心”不能登录,请加微信13907371163及时沟通解决
查看: 830|回复: 3

看了这篇文章能让你搞懂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复制链接]
岳林峰 发表于 2016-11-25 23: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岳林峰 于 2016-11-25 23:32 编辑

一. 姓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等学者又从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
      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的《当代百家姓》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前100个姓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
                                   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
                                   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
                                   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
                                   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
                                   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二 . 氏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官职、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
    (4)以出生地、居住地、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
三. 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说文》:“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后来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
       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四. 字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五. 号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 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
       2. 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 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yue 发表于 2016-11-25 23: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亲,感谢您关爱《岳飞网》,希望继续发表更多更优秀的帖子,此帖我们的版主和网友已经开始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武穆后人 发表于 2016-11-26 18: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名、字、号五字含义、用法,一直模糊,读罢此文,稍觉释然,谢谢林峰宗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岳林峰 发表于 2016-11-26 20: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诚地感谢宗高宗亲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嗨!您好:
欢迎来到 岳飛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请立即登录并按丫丫提示一步步完成我就不会再来烦您了】
还没有账号请【实名注册(中文)】

手机版|小黑屋|岳飞网 |打赏 |岳飞网动态43090302000031

GMT+8, 2024-6-7 09:50 , Processed in 0.17787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