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岳孝山 于 2016-4-19 19:11 编辑
岭南生还
岳顺元
金国皇统九年,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一一四九年),金国平章政事(宰相)完颜亮弑金熙宗,自立为帝,后被贬为海陵王。海陵王学汉文化,喜读史书,能诗文。他对《论语》里的一句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一直耿耿于怀,“甚为厌”。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性格残忍,一次杀宗翰子孙三十多人,又一次杀太宗子孙七十余人,太宗一支遂绝灭。海陵王早有南侵野心,徒单太后是海陵王嫡母(不是亲生母亲,亲生母亲是大氏),反对侵宋,他派人杀死徒单太后。翰林侍讲施宜生出使南宋后,向他进献临安地图,他在图上题诗说:“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吴山是临安城里的一座山峰。 金正隆六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九月,金兵分四路出发,再次大规模南下侵宋。海陵王亲率三十二总管兵,进军寿春。“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短短二十多年,岳飞的预言就变成了事实。 南宋朝廷起用正在患病的老将刘錡为江、淮、浙西制置使,领兵抵御。完颜亮率军渡过淮水,进兵庐州(今合肥)时,金朝后院起火,东京留守完颜雍发动政变,自立为帝(金世宗),宣布废黜完颜亮。然而,完颜亮率领侵宋军继续进兵。刘錡命副帅王权先行,王权怯敌,至和州不进。刘錡又命王权进军寿春,王权军至庐州,听说金军到来,连夜逃走,宋军不战而溃。刘錡患重病,仍在镇江坚持指挥防守。 消息传到临安,宋高宗十分惊慌,准备再次入海避敌。宰相陈伯康竭力劝阻,宋高宗只得勉强留在临安,并定下亲征意向,但暗地里却建造御舟,作随时逃往海上的准备。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受命到建康督师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军事。 十月,完颜亮军抵和州,赶造船只,打算渡江攻占采石,形势十分危急。虞允文赶到采石,王权已离职,后任李显忠未到,只见军士“三五星散”,于是立即整顿队伍,激励士气,做好迎战部署。完颜亮用小红旗指挥士兵强行渡江,登上南岸的金军被宋军歼灭。江中,宋水军以海鳅船冲击敌船,敌船被拦腰冲成两处,宋军奋勇向前,金兵大部分被杀死在滚滚的大江急流里。第二天,虞允文指挥宋军再战,又获大胜,焚敌舟三百余艘。退回北岸的金兵,都被完颜亮敲杀。虞允文临危不惧,创造了南宋历史上文臣指军作战、战胜强敌的奇迹。 完颜亮眼看无法渡向采石矶,便移军扬州,企图在瓜州再次强渡长江。 虞允文赶到镇江,组织江防,水军战士踏车船在江中巡视,“回转如飞”,金兵“相顾骇愕”。完颜亮下命令,三日内渡过长江,否则全部杀死。“进有渰杀之祸,退有敲杀之忧”,处境两难的金人发动军变,耶律元宜率领将士袭击海陵王,海陵王被乱箭射死在扬州龟山寺。金兵北还。 虞允文看望刘锜,刘锜已奄奄一息,他感叹说:“病何必问,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儒生,我辈愧死矣!” 金朝大规模南侵以完颜亮被杀而突然告终,宋高宗从惊恐中缓过神来,心情极好。绍兴三十一年冬,在大队人马护卫下,宋高宗从临安出发“亲征”,正月抵达建康府。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骑马随行,扈从宋高宗,他就是即将登上皇位的赵玮(当皇子时的名字)。 张浚被罢黜二十多年后,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出判建康府(知府)兼行宫留守。张浚在道旁迎拜宋高宗,这时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宋高宗的卫兵自动向张浚行军礼,人心所向是如此分明。张浚是坚定的抗金派,始终反对议和,军民对他寄托厚望。 秦桧的死亡和海陵王南侵的结果,使南宋政坛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桧独断朝政的局面彻底终结,宋金和议彻底失败,大批因反对和议而受迫害的官员获得新生,也为岳飞冤案的平反带来了契机。 早在绍兴二十四年春天,安徽和县人张孝祥参加进士考试。当时考官内定秦桧孙子秦埙为第一名,张孝祥第二名。张孝祥“词翰俱美”,写得一手好字,宋高宗十分喜欢,而秦埙的策论里满纸都是秦桧的语言,于是擢张孝祥为第一名,即状元。 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状元当年上疏朝廷,要求平反岳飞冤案。他在疏里说:“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所不知也。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于九原,公道昭明于天下。”(1) 然而,在秦桧还没有死的时候,为岳飞平反谈何容易,结果自然是犹如石沉大海。但张孝祥的上疏并不是一点没有作用,至少说明是否自有公论在。 绍兴三十一年,又一官员上疏要求为岳飞冤案平反,这个官员名叫杜莘老,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孙。杜莘老的《乞昭雪奏扎》说:“臣窃见往者秦桧擅权,力主和议,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使不得伸。是以胡铨,直臣也,以上书激切,桧遂贬之远方,二十年不用。岳飞,良将也,以决意用兵,桧文致极法,家属尽徙岭表。至今人言其冤,往往为之出涕。臣愿陛下思咸感之义,霈涣号之恩,召还胡铨,亟赐擢用,昭雪岳飞,录其子孙,以激天下忠臣义士之气,则在廷之臣必黾勉而尽忠,沿边之将必勇跃而效命。臣邻尽忠于内,将士效命于外,以此破敌,何敌不摧,以此建功,何功不立,诚帝王鼓动天下之至权也。”(2) 又有太学生程宏图上书说:“首当正秦桧之罪,复无辜之冤,以舒天下不平之心,而振其敢为之气。且秦桧所以失吾南北之心者,自赵鼎以不主和议,而窜海外,身灭家亡,则学士大夫忠愤之气沮矣。自岳飞以决定用兵,而诬致大逆,则三军之士忠愤之气沮矣。”“今者要当正秦桧之罪,而籍其家财,雪赵鼎、岳飞之冤,而复其官禄。然后下诏,臣将见其欢忻鼓舞,吐愤紓怀,朝读诏书,而暮赴义矣。”(3) 上书的还有太学生宋芑。宋芑的上书言辞更为激烈,他在上书里说:“凡前日中外之臣误我以和议者,无问存殁,悉正典刑。于是斫秦桧之棺,而戮其尸,贬窜其子孙,而籍其资产以助军,以正其首倡和议,欺君误国之罪;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诏下之日,使东南之民闻之,莫不怒发冲冠;西北之民闻之,莫不感激流涕。如此师出之日,吾之民将见人自为战,彼之民必有倒戈者矣。”(4) 要为岳飞平反的呼声此起彼落,但宋高宗仍无意为岳飞昭雪,则是在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下诏,解除岳飞、张宪家属的拘管。(5)虽然如此,岳、张两家终于结束了二十年的苦难生活,恢复了自由,可以在原地继续生活,也可以到别的地方去。下一年春天,巩氏带领岳云、岳雷两房子女离开了惠州。 十二月,在御史中丞汪澈的强烈要求下,诬蔑岳飞的地名也得到了纠正。汪澈上奏说:绍兴二十五年,因岳州与岳飞同姓,岳州被改为纯州,岳阳军被改为华阳军。岳飞叛与不叛自有公论,以姓同改州名,尤为不合情理。英宗皇帝做太子时,曾经领岳州团练使,当皇帝后,升为岳阳军,是可以随便改的吗?且岳州的名称其来已久(隋唐时已有岳州名称),如果以同姓而论,则五岳、岳庙可以改吗?(6) 虽然已过去了二十年,南宋军人没有忘记岳飞,原岳家军的将士们尤其如此。汪澈以湖北、京西宣谕使的身份,到荆、襄地区抚军,看到以前的工事坚固整齐,三军纪律严明,不禁感叹说:“良将之遗烈盖如此。”将领们联名向汪澈提交请愿书,为岳飞喊冤。汪澈激动地说:“一定奏知皇上。”将士们听后,哭声如雷,一齐高喊:“为我岳公争气,效一死!”都督张浚、参赞陈俊卿听说后,既悲怆又感动,为岳飞的功绩和为人深深叹服。(7)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的政治形势急剧变化,客观上为岳飞平反提供了难得条件和时机,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便是即将当皇帝的宋孝宗。
(1)《于湖居士文集》附录《宜城张氏信谱传》。 (2)《鄂国金佗续编》卷30《乞昭雪奏札》。 (3)《鄂国金佗稡编》卷9《昭雪庙谥》。 (4)《三朝北盟会编》卷236。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3。 (6)《宋会要辑稿》方域6之35。 (7)《鄂国金佗稡编》卷第9《昭雪庙谥》、卷20《吁天辨诬通序》。
|